科学的头脑风暴破常识,十个蚕蛹剖腹连成串,最后是会发育出一串蝴蝶,还是会烂成一堆泥?
蝴蝶,在文人故事里,是爱情的象征。然而到了科学家的眼中,却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因为幼虫化蝶的过程不仅神秘,还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这一次菌菌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关于蝴蝶和毛毛虫的猎奇“故事”。
幼虫到蝴蝶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蝴蝶是毛毛虫变的,这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将蛹切开研究的经历呢?
讲真,把蛹切开这种事,菌菌干过,但只看到蛹里面的一些粘稠的液体和少许白色的物质以及消化器官。但要说思维更加猎奇的还属下面这位教授。
1942 年,哈佛大学卡罗尔·威廉姆斯教授,曾经针对蛹做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他将四只同年的蛹分别做了不同条件的改变,通过这种改变,来观察蛹发育到成虫的这个阶段。
第一只蛹,作为对照样本,不做改变。
第二只蛹,直接拦腰切断,然后用玻璃片贴合伤口,让其愈合继续发育。
第三只蛹,依旧拦腰切断,用玻璃片贴合伤口,但在玻璃片中间还有一段连接在一起的透明管,保证头尾虽然分离,但是蛹内部的营养液还可以自由流通。
第四只蛹:在(三)的基础上,教授在透明管中放置了一颗球,这颗球会起到拦截营养的作用。
经过后续的观察,教授发现,第二只直接被拦腰切断的蛹,在发生了这样的劫难之后,上半身仍旧在发育,不过下半身却是停止了发育。
而接下来的第三只,却出现了让人十分震惊的变化,这只被一根透明管子连接的蛹,竟然依旧在发育,而在透明管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体内发育出了纤维状的结缔组织,并且这只蛹最后成功发育成成虫,还飞了好长一段距离,最后因为玻璃片和透明管的重量和连接的不够牢固,而摔落下来,最后死亡。
那么大家猜一猜,第四只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按道理说,应该也可以继续发育,一个球并不能将全部的营养液都隔离,可偏偏就这一颗球,直接阻止了蛹的发育。这就不对劲了,至少应该像第二只一样,上半身发育才对呀。
但正是这样发育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很明显的结论:蛹的生长激素位于上半身,而想要完全发育起来,蛹的伤口必须要完全愈合才能继续发育,而这个实验的第四个就是影响了蛹的伤口的愈合。
滚动的小球,会在轻微的运动中,影响结缔组织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蛹的上下半身的伤口愈合。
变态发育的关键部位
事实上,此前卡罗尔为了解蛹的大脑和前胸腺的位置,做过很多实验。
比如将蛹的中间用结扎线隔断,而这种状况下,幼虫的上半部分正常发育,但是下半部分就会停止发育,也正是这个时期,他的研究昆虫的路开始越走越偏。
在他的学术报告中,曾经有一个让人大为震惊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将八只蛹相互串联,保持体内的液体可以相互流通,去掉头部,然后给予它适合的发育环境,进行观察。
从实验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没有了头部的蛹,无法继续正常发育。
然而当他将冷冻过的蛹的头部移植到了第一只蛹的身体上的时候,这一连串的蛹竟然开始同时发育,并且最后发育出了八只成虫,不过这八只成虫都发育成了单独的个体,但这个实验结果,也足够让人震惊。
但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实验太过残忍,也认为这个实验也应该到此为止了。
可是这位教授还有更加大胆并且离谱的实验。接下来,他将一只蛹上半身的大脑和前胸腺移植到了下半身,并用玻璃片盖住伤口使其愈合。因为蛹的大脑和前胸腺中,包含了蛹的生长激素,可以说这才是它能够继续发育的重要条件。
是不是很离谱,这样的实验,蛹能成功发育成成虫就见鬼了。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离谱的实验,却让蛹的下半身成功的发育,长成了蝴蝶的下半身。
成虫下半身,一般是用来交配繁殖,因此即便是没有了上半身的成虫,依旧发育出了正常的雌性特征,并且分泌雌性激素,引来了雄性成虫与之交配并且成功受精,最后还产下了卵。
在这里,菌菌就有些好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下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发育到成虫,还是带翅膀的吗?会不会是完全“失忆”,发育成只有下半部分,但是包含前胸腺的“新物种”呢。
针对完全变态的应激试验
曾经有学者针对“记忆”,给幼虫做了一个应激试验。
那就是在幼虫时期,给它闻乙酸乙酯的气味,以及用弱电刺激幼虫,让它对气味和电击有了危险记忆。等到它的成虫破茧的时候,再度让它接触乙酸乙酯的气味以及用电击的方式来刺激。
实验结果:成虫表现出了与幼虫时期的应激反应一样的状态:远离刺激气味,面对电击带来的危险选择逃离。
通过这些猎奇又离谱的试验,给我们这一次讨论的话题,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
在包含了大脑和前胸腺等遗传物质的前提下,10只蛹的液体融合到一起,是完全可以继续孵出蝴蝶的。
但倘若缺少了大脑和前胸腺,再多的蛹的液体融合到一起,也完全无法做到继续孵化。
科学世界,神秘莫测,蝴蝶的美,是经历过融化自身,吐丝成茧而得来,正如人在经历风雨,艰苦奋斗,方能迈向美好生活。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