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除夕节日、丧葬婚喜中燃放鞭炮,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历史传统和民俗。
清代学者翟灏所编《通俗编·排优》云: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鞭炮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燃竹驱祟」,唐宋之前的鞭炮正是竹子制成。
凭常识我们知道,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发出爆炸的响声。
故名曰「爆竹」。
晋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载古荆楚风俗的著作,开篇就言「燃竹爆响」就是为了驱鬼怪「山臊」: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宗懔引西汉学者东方朔《神异经》对「爆竹驱山臊」的描述,可能是「猴、猿」类的一种生物: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
唐宋古诗中经常出现「爆竹驱鬼」的说法:
- 唐刘禹锡《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 宋苏轼《荆州十首》: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但根据另一些文献的记载,「爆竹」可能起源於「燎竹于庭」:
- 宋袁文《瓮牖闲评》: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炸竹也。
「燎竹于庭」的雏形也即先秦的「燎祭」:焚柴祭祀鬼神天地。或者叫「炮祭」:
先秦经传文献《周礼》中所记载的「大祝」之职,是春官宗伯的属官,为祝官之长,相当于大巫师之类的职务,其职能之一是「辨九祭」:
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絕祭,八曰繚祭,九曰共祭。
东汉经学家郑众认为「九祭」的前三祭「命祭、衍祭、炮祭」是祭祀鬼神。
「炮祭」郑玄注「炮祭,燔柴也」,也就是焚烧竹木祭祀。
引自:李学勤编,《周礼注疏》(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页665
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考古证据证明「爆竹」在先秦西周就存在:
在鱼伯墓墓道口,有一个被肢解年轻女性殉人,头颅和身体分离:
在女性尸体的旁边发现了很多爆竹残片:
考古学学家认为在诛杀这些殉葬奴隶的时候,举行过某种仪式,仪式上有燃烧爆竹:
引自: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1976).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 文物(4), 34-56.
———————————
综上所述:
1、从文献和文物二重证据来看: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燃竹驱鬼」习俗,又或可能是焚烧竹木以敬天拜鬼的「燎祭」仪式。
陕西宝鸡茹家庄古(弓鱼)国墓葬,发下了目前所见最早的「爆竹」,疑似是在殉人仪式中燃竹。
那么可以说,最早的爆竹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2、所以,爆竹在火药发明以前就存在,爆炸声响来自燃竹受热的空气。
黑火药是在晚唐时期发明,而宋代之后,人们开始用黑火药做卷纸的鞭炮,但是「爆竹」这一称谓一直都没有消失。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