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是一种名贵而味美的动物药,有“仙蟾”之称。中医将其列为补虚药中的补阳药类。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应用:
1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对肾不纳气之喘,尤为有效,如人参蛤蚧散。
2.用于阳痿。古代常把蛤蚧视为“房术要药”,认为它助阳益精,大有奇功。《顾玠海槎录》写道:“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治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炼为房中之药,甚效。”
用法:
蛤蚧往往是雌雄一起交接时被捕捉,市售药店都是雌雄一对捆绑在一起,过去用药就强调一起入药效果最好,同时蛤蚧的尾巴易断,但再生能力亦强,且再生尾巴比较粗,常认为尾巴药力最强。所以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说“入药肆须雌雄两用最灵”,清代名医黄官绣说得好:“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现代研究已证实,蛤蚧尾的药效高于体部。
古人用蛤蚧要求去头足,广西名中医王三虎治疗顽固性哮喘,重者每天一对,轻者2天一对,既不炮制,也不去头足,每每出奇制胜(王三虎《经方人生》)。
蛤蚧水煎服,每日3~7g;研末服用每次1~2g,一日三次;浸酒服用1~2对。
先介绍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蛤蚧的经验方两则:
1 朱氏甲方参蛤散:方用蛤蚧1对,红参20克,北沙参20克,紫河车24克,麦冬12克,化橋红12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日服2~3次,症状改善后每日1次。主治顽固虚喘属肾不纳气者。
2 朱氏补肾丸:方用蛤蚧1对,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巴戟天、肉苁蓉各45克,紫河车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日早晚各服6克。主治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滑精。
现在说说我个人的食疗方:
将蛤蚧一对,洗净,不去头足,撕成小碎片,用干净纱布包裹好,与排骨或筒子骨(半斤至一斤)一起炖汤,炖熟后,去蛤蚧,吃肉喝汤。肉味鲜美,男女老少皆可食用,每周一到两次。尤其适合久病虚喘,经常感冒咳嗽属肺肾不足者。小孩食用,炖汤一次用一只蛤蚧。
蛤蚧也是名贵中药材之一,有补肾益肺之功,在《本草纲目》中将它成为仙蟾,名中有“仙”,价值自然不会太低。
动物类的药材多取其肉入药,蛤蚧的入药部分就是它的干燥体,以前蛤蚧常活跃于自然界中,打这野生的标签,可以卖不少钱,现在倒是平民化了,如今提倡拒绝野味,蛤蚧也用得少了,那么,这味药到底是什么样的中药,老邪这次就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大概介绍一下蛤蚧,说说它的基本特点以及药用价值。
估计你也注意到了,蛤蚧的外观跟壁虎很相似,它本身就属于壁虎科的动物,《中药志》里面直接称其为“大壁虎”。
蛤蚧是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
虽说是同属,但是也有不同之处,我见过活的壁虎,没有见过活的蛤蚧,但是工作时接触过一些晒干了 的蛤蚧,我的感觉就是颜色和背部纹路上有所不同,整体相似。蛤蚧形如壁虎,却比壁虎要大,长度可达二十厘米,头部是三角形状,身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鳞片,体背黑紫色,上面的斑点呈砖红色或者是蓝灰色。
入药的蛤蚧自然就是干品了,处理时内脏不能留,否则会有异味,除掉内脏还要擦拭干净,然后用竹片来将其撑开,有点像是做烧烤串那样,这会便于烘干和保存。入药的蛤蚧大体上保留了原先的特点,只是它已经处于扁平的状态了,那些细鳞还存在于药材之上,我闻过这味药,腥味有点浓,常用酒来炮制来矫味。
蛤蚧要去眼,《雷公炮炙论》里说蛤蚧的眼睛有毒,现在很多成品是直接把它的头去掉,眼也就不存在了。
蛤蚧是一种有补肺益肾之功的药材
说到益肾了,药用价值自然高一些,蛤蚧入肺而补肺气,对肺的不适引发的咳嗽,肺萎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圣惠方》中的蛤蚧散这个方剂,利用的就是入肺的特点来治病。而益肾的话,这说的助阳方面的作用了,治肾阳不足所致的生理问题,你想深入了解的话,可以查看养真丹这个方剂,就知道蛤蚧的作用对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了。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助阳道”的作用,如需用药,请遵医嘱。
蛤蚧和壁虎同属,在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蛤蚧就是一种类似于壁虎的中药,有补肺益肾之功,治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一些毛病,这种血肉有情的药材的滋补作用较强,而以前野生蛤蚧多,用药多,这两个原因使它变得很昂贵,现在价格倒是没那么高了,你见过这种动物吗?留言和老邪一起讨论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