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化橘红的本草学研究证明,化橘红并不是橘,考虑到橘红在宋代和明代的声誉,所以把它称为橘红。化橘红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宋代以后,以橘红、橘皮为基础,化橘红开始作为药材发展起来。后来研究和应用又发现化橘红的功效比一般橘皮加工的橘红更优良,所以称其化州橘红以示区别。纵观橘红药材发展历史,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所说的橘红,则常指化橘红了。清代以前所说的橘红大多是指橘皮去白以后的加工品。
康熙14年(公元1675年)的《广东通志》最早记载了有关化橘红入药的信息,到了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将化橘红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正式单独立目分出。关于化橘红,《岭南采药录》中写道:“味苦辛,性温平,无毒。”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红佳品,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药……其功愈陈愈良。”清朝的《纲目拾遗》中这样描述:“消油腻、谷食枳,治痰症,醒酒,宽中,解蟹毒”。其后的本草著作亦多以这些为基础,与历史上的橘红、橘皮相区别。橘红胎是植物化州柚的干燥幼果(药材又称橘红珠),也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药大辞典》(1997)、《广东中药志》(1994)、《广西中药志》(1963)等亦予以收载。
相传化州橘红是修道士罗辨在传道途中患喘咳,倒地后他爬到橘红树下,喝下树下积水病除而后得道成仙,后来他骑着白牛沿着罗江种植橘红,造福人类。1921年夏秋之交,两广军阀李宗仁与陈炯明混战粤桂边境,李宗仁全军士卒中暑咳嗽,吐泻不止,后饮橘红果茶,疾病消除,精神倍增,一举击溃了粤系陈军。1965年李宗仁海外回国后,特来化州橘乡选购橘红。
化
化橘红在我国药典中从1963年就已经开始记载,当时橘红条目下面包括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其中柚类橘红分为两个品种,分别是化橘红和光橘红。到了1977年,药典在橘红条目下已经没有了橘类橘红,只有柚类橘红的两个品种。柚类橘红与橘类橘红的主要成份不同,前者的主要成分为柚皮苷,而后者以橙皮苷为主要成份。1985年以后,橘红和化橘红在各版的药典中分开均单独列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