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个性>观后感
记得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迷<史记>。当学到那篇古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一时兴起,找了<史记>好好通读了一下春秋四公子的故事。那个时候,十七八岁的我就特别羡慕这样的豪侠之举。而转眼一路向南…杭州读大学,深圳找工作,在社会上沉沉浮浮23年。到了四十不惑之后方知要做豪侠绝非易事!满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了,没想到在这样的当口,读到了扶栏客的<历史的个性>。再次被2000多年前各位豪侠的壮举,撩拨得心旌摇动。
作者很精妙的为<史记>和<战国策>等经典古籍中的故事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使我们读来一点都没有老气横秋,时过境迁的感觉。而是那么的心有戚戚,欲与之共舞。的确,真实的历史比影视剧高明的多也精彩的多。只有时间这样的巨擘导演方能一手调制。比如读到田婴的七副耳环试真爱时,我为这样鬼道的办法拍案叫绝。当读到朱家的藏活豪士真道义时,我为这样讲究的“大哥”由衷喝彩。凡此种种,一段段前尘往事,映衬出一张张鲜活的面庞。其实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从未走远,因为我们总能从身边的某人身上看到他们的风骨和影子。这也正是历史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与统一所在。关于这一点,我想举荆轲的例子。扶栏客给了我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他说荆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艺青年。让他去刺秦王,是一个要命的误会与错位。就这样,人的个性决定了历史的最终走向。正所谓”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但这事儿我觉得深究起来也没这么简单了。我套用一句俗话说说历史的共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是我初中到高中写演讲稿的时候,经常用的一句口头语。直到后来我读地中海学派的开创者布罗代尔的一段论断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有出处的,虽然俗,但很深。布罗代尔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历史是阳光永远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着为历史造成喧哗的人们。而恰恰像大海深处那样,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也正是说,历史前行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在那时那地中国势该统一,而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秦王嬴政的肩上。所以宿命一点说…那时那地,不是荆轲灭不了他,而是天不灭他呀。 就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写道…明末崇祯值班的时候,皇太极在辽东虎视眈眈,李自成在陕西磨刀霍霍,几大省遭天灾颗粒无收,这些要命的因素,如果是单选项出现一个,相信明朝应付起来是绰绰有余。怎奈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都一股脑出现在了那17年里。如果问天问地,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气数已尽。所以历史的个性由不同主角…人的个性串演而成。而历史的共性则不会给人更多的机会和加时,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史的个性>这套书,还有一大魅力就在于扶栏客的个性评论。他对故事的主人公和所处时代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而且能够由古通今,与时俱进。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郭解的评论。不同时代那政治关键词的演变更迭,不同人物那交响和摇滚乐的交相辉映。共奏了一部气势恢宏又元素庞杂的时代共鸣曲。细细想想,这评论的是战国?西汉?抑或是1949后的中国?读得懂的人想来都在会心一笑中了然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再次感谢与我同时代的史学者扶栏客先生,他用这么具有时代感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梳理人性的亮点。用多年积累的功力厚积薄发的执行了葛剑雄老先生的指示…历史本来很精彩,我们也应该写的很精彩。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