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落日耀目,戏水的游人安详而欢快。昔日奔腾呼啸,冲溃家园的尼罗河,如今俨然成为了一条温顺的“为民之河”。
使其变得如此乖顺的,便是那座以近10公里的身姿横亘在尼罗河之上,以65米的高度俯瞰尼罗河下游的麦洛维大坝。
这坐大坝不仅驯服了嚣张的尼罗河,更让一众看轻者闭嘴。
自2003年7月起,中国耗时五年半,将欧美领导人口中“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化为了“必将实现的奇迹”。
那么,苏丹为何请中国修建如此工程?这坐大坝的修建过程又有何艰难之处呢?
(麦洛维大坝)
一、为何“请”中国修大坝?且看中国与苏丹之渊源
1959年,苏丹成为了第4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第二批建交高潮中牵手的国家,苏丹与中国关系匪浅。
在最初的十年交往中,面对群狼环伺的国际环境,第一届苏丹国民政府力排英美之影响,公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时,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原因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从新中国的身上获得经济援助。
在中国经济困难时期,阿尔巴尼亚的最高领导人甚至仍然狮子大开口,向中国索要高达10亿美金的经济援助。
相较之下,苏丹成为了最特殊的那一个。在与中国建交之初的十年中,苏丹从未曾提过此类要求。
(苏丹)
相反的,在不图经济、军事援助的同时,苏丹频频在国际会议上发声支持中国:
每当有国家敢于挑衅中方的观点时,苏丹代表都会明确地将这一国的观点排除在外,即是这一国是苏联。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苏丹国内政局动荡,加法尔·尼迈里政变夺权,但这并未影响中苏之间的关系。
在执政之初,加法尔·尼迈里一度采纳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验,想要将苏丹变更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更好地与中国并肩作战。
可惜的是,由于苏丹内部党派关系恶化,加法尔·尼迈里与中国意识形态相异。
纵然如此,中苏的关系仍是齐头并进:
在国际会议上,两国代表谈笑风生,相互附和;
在非洲事务上,中苏合作良多,共抗强权;
在经济方面,尽管中国面临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经济凋敝,但仍向苏丹提供经济援助。苏丹中央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1970年到1989年,中国共给苏丹提供了总额约为8930万美元的援助。
(如今的苏丹)
这一时期,贷款尤其是无息贷款是中国对苏丹的主要援助形式,援助资金的用途主要集中于交通、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苏关系再度迈向新台阶。
也正是经济援助,拉开了中国向苏丹提供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
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对苏丹进行经济援助,合作大幕正式拉开。
随后,中国能源企业相继接受苏丹的邀约,组建了苏丹国际石油财团的控股公司,促使1999年成为了苏丹的“石油年”。
在中国的帮助下,苏丹俨然成为了石油大国。
(苏丹石油项目)
而被誉为“黑黄金”的石油,其价值可不单单只是出口换外汇那么简单——石油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苏丹从能源短缺国转变为能源出口国,还为苏丹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开始吸引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
苏丹“铁树开花”,说中国居功至伟也毫不言过。
在石油贸易合作中,苏丹人见证了中国人“一心只为苏丹建设”的博爱情怀,便于2003年主动向中方提出邀约,请求中方援建麦洛维大坝。
这一工程乃是为了缓解苏丹北方的电力供应问题。
现代文明中,电力乃是一国之根本,小到居家生活,大到一国武器之发射,电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能源。
苏丹将如此重要的项目交予中国,可见信任之深。
再者,众所周知,大坝是为了阻断流水,形成落差而发电,工程建设中,大坝薄弱环节所在,主建方可谓是一览无余。
倘若主建方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那么大坝下游的城市将危在旦夕。
(麦洛维大坝)
而苏丹并不忌讳这些,只是将工程交给中国,用苏丹总统的话来说,那就是“全权托付给自己信任的国家”。
开玩笑地说,苏丹人的信任倒是给中国出了一个难题,麦洛维大坝工程量浩大、施工难度极高,是当时乃至现在非洲工程量最大的水电项目。因而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
但作为“基建狂魔”,中国岂有让苏丹人失望的道理?
二、麦洛维大坝:“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这一“苏丹的三峡工程”,正坐落于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尼罗河沿岸。
苏丹一心搞生产,搞经济建设,怎奈尼罗河总是无端发作,咆哮的洪水吞没沿岸的村庄与人家,损失惨重。
为解决尼罗河洪水泛滥的问题,苏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招兵买马,为麦洛维大坝项目融资。
(麦洛维大坝)
加拿大、法国、欧盟都是苏丹屈膝去请求投资的国家,但遭到了清一色的拒绝。
表面上,这些国家或组织将拒绝的原因归结为苏丹长期拖欠债务,信誉不良。
实际上呢?是因为麦洛维大坝的施工难度实在太高,这些国家根本不信任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完成这项重任,他们只怕自己的钱投出去打了水漂。
法国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科法斯集团的负责人更是直言,各国都认为麦洛维大坝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各方苦求无果,而中苏关系却是日渐向好。
综合考虑之后,在2002年,来自中国的5.2亿美元优惠贷款,成为了麦洛维大坝的建设启动资金。
以麦洛维大坝的体量来看,5.2亿美元似乎算不上多少,但当时的中国经济刚刚复苏,便是顶着被西方国家在环境等问题上的批评为苏丹提供援助,牺牲不可谓不大。
中国如此壮举,自然也进一步博得了苏丹人的信任。
“人和”已有,中国便开始这一场关于极限的挑战。
(麦洛维大坝)
2003年,中国正式开始了建设工作。
麦洛维大坝正处于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白天晚上气温变化剧烈,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倘若站在麦洛维大坝俯瞰两侧,那么一面是壮丽的江河美景、澄净湛蓝的天空、纯净清冽的空气;另一面则是不时袭来的漫天黄沙、令人烦恼的缺氧……
白天工作时,烈日当头,40多摄氏度的高温似乎随时都能把人烤焦一般。大汗淋漓、中暑者不计其数;
而到了夜间休息时,营地内狂风呼啸、严寒冰冷,以“风霜刀剑”形容也不为过。
在八月的夜间,倘若遇到极端天气,工人们出门上厕所的时候都要穿着厚重的棉衣。
据在当地施工的老工人介绍道:
“苏丹白天的酷热让人难以忍受,而夜晚的寒冷则是令人刻苦铭心。”
“每天太阳一落山,我就赶紧灌上热水袋进被窝,再把另外床上的被子全抱过来,底下垫两层,上面盖两床。”
(项目负责人)
有工人则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坝施工的不远处,有着一支来自日本的摄影小队,时常在夜间拍摄,一次几个少女掉队休息,一不小心就被冻伤,进入“冻伤的意识淡漠期”,幸好中方建设大坝的后勤部部长及时找到她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大坝建设的难度不止于此,降雨分为干湿两季的苏丹,旱涝灾害频发。
麦洛维大坝开工三年后,急遽的降雨突袭大坝上游数10公里外的一处小水坝。
再说那一处水坝的上游,地势西高东低,这正是为滚滚洪流打造了一个天然滑梯,水流速度因此增快,朝着小水坝发起猛攻。
麦洛维大坝
水库大坝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截住洪水,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前赴后继的水流层层堆积,水位渐涨至大坝顶部,后者的拦截便成了螳臂当车。
一旦被洪水噬垮,累积成的水墙便朝下游无情推去,东部平原顿成汪洋。
由于苏丹各类条件的局限,当时各地的联系单薄而脆弱,所能依靠的通讯设备是有线电话,地处下游的麦洛维大坝的施工人员对此浑然不知。
在洪峰尚未到达之前,不少水库的电话库房已被雨水泡塌,通讯只能仰仗卫星电话来完成。
但恶劣的天气使这仅有的微弱联系也变得异常艰辛,信息的凝滞将各地方切割成一座座孤岛,能在地区内畅行无阻的惟有肆虐的洪水。
这对于下游麦洛维大坝的施工工人而言,无疑是一场浩劫。众人所能仰仗的,唯有尚未完工的麦洛维大坝,希望它能抵挡住汹涌的洪水。
洪水最终如期而至,与麦洛维大坝激烈对抗。
(麦洛维大坝)
在这场冲撞之中,麦洛维大坝毫发未损,所有的工人安然无恙,营地内迸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庆祝声。
但与此同时,苏丹邻国埃塞俄比亚则是遭遇了决堤的危险——伴随着对河堤的冲决和沿岸村镇县城的吞没,洪水逐渐打破沿河道下泄的态势,呈扇面状恣意流淌在埃塞俄比亚的中下游平原。
但因下游水坝的拦截,无法继续下泄,导致洪水将埃塞俄比亚数百平方公里平地化为汪洋。
中国企业居安思危,进一步提高了大坝的修建标准。但是困难再度袭来。
尼罗河的洪水褪去后,大量的畜牲尸体由于长时间的浸泡,一经曝晒便行将腐烂,催生出大量的细菌与病毒。
时值炎夏,繁衍出大量的蚊虫,传染疾病盛行,成为洪灾夺人性命的最后底牌。这对于修建大坝的中国工人而言威胁巨大。
(疾病流行)
这主要是因为苏丹本地人以掘井饮用地下水为主,而洪水、死尸与粪便致使水源受到污染。
加上在洪灾的冲击与浸泡两个阶段里,大量灾民身体受伤、缺乏及时医治的同时,又因缺食少穿、心理因素及睡眠不足,导致自身抵抗力减弱,造成传染性疾病得以在灾区内大行其事。
除此之外,家园损毁,亲人丧命,灾民中因此亦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抑郁与绝望将其折磨得身心俱疲,不少人产生了追随亲人而去的极端想法。心理与生理疾病的双管齐下,又夺取大量灾民的生命。
目睹哀鸿遍野的苏丹人民之后,不少中国工人的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复。
(建设过程中的麦洛维大坝)
最终,在开工5年半之后,中国工人破除千难万险,终于使得麦洛维大坝屹立于尼罗河之上。
这一大坝以近10公里的身姿横亘在尼罗河之上,以65米的高度俯瞰尼罗河下游——中国人将欧美领导人口中“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化为了“必将实现的奇迹”。
然而,被驳了面子的欧美人却是坐不住了,开始对麦洛维大坝挑三拣四,找中国的麻烦。
三、大坝之外的故事
2008年,德国雷米尔顾问公司提出一份环境评估报告,认为大坝的修建会对周边生态产生消极影响。
(瑞士联邦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所)
随后不久,瑞士联邦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所便是跳出来相呼应和,称中方建设的大坝“远未达到欧洲和国际标准”。
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早在工程建设之初,为避免西方国家的在环境方面的批评、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中国企业在麦洛维大坝的污染处理中就采取了要求极高的欧洲标准。
即使苏丹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使得中国企业在污染物处理方面花费巨大,但中国企业从未懈怠过一丝一毫。
即使如此,大坝修建给生态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还是遭到了西方媒体的广泛批评。
实际上,从德国公司的态度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也无法完全避免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持有何种态度主要取决于其利益所得。
(水坝发电)
就好比对于苏丹人而言,麦洛维大坝可谓是解了能源短缺这一燃眉之急。
2003年,苏丹全国总装机容量仅60万千瓦,几乎全部为火电,电力奇缺严重制约着苏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麦洛维大坝建设完成后,其运转则是可以为苏丹大部分地区提供电力支持,甚至有可能向周边国家输送电力资源。
借助麦洛维大坝,苏丹的电力系统建设实现跳跃式发展,成为非洲为数不多的拥有先进电网的国家。
短短5年间,苏丹北方地区实现了电气化,满足居民家庭用电的需求。
此外,麦洛维大坝为苏丹的农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条件。
苏丹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均为非洲之最,但其农业生产条件也极其恶劣。
(苏丹农业)
受撒哈拉沙漠的影响,苏丹成为非洲最干旱的国家之一。
在麦洛维大坝修建之前,苏丹并未建立起有效的灌溉系统,因此已使用的土地仅占该国适宜农业生产用地的15%。
麦洛维大坝修建之后,尼罗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上游建成的灌溉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供应。
这样不仅使大量干旱的处女地得到开垦,还会促进作物多样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例如,大坝修建前,苏丹的马铃薯完全依赖进口,而种植环境改善之后,苏丹的自产马铃薯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求,还可以出口到荷兰。
由于发展了喷灌系统,小麦的单产也大幅提高。苏丹大坝执行机构还引进了椰枣、柑橘、橄榄等新作物,推动了苏丹农业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苏丹粮食成熟)
至于西方国家一直咄咄逼人的环境问题,麦洛维大坝落成后更是益处多多。
苏丹境内的尼罗河南部夏季炎热多雨,雨季从每年6月持续到10月,严重破坏其原有的生物生长环境,带走大量微生物,导致水土流失。
每年8月份,河水水位达到最高,淹没大片农田,影响农业生产。
麦洛维大坝修建后,可通过大坝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每年汛期储水,枯水期放水,减少旱涝灾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这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苏丹人民拍手称庆,欧美人又何故作怪呢?
结语:
其实,麦洛维大坝的建设对于中国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中国企业“走出去”)
2003年,当苏丹向中国求援,请求修建麦洛维大坝之时,正处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和水电行业蓬勃发展的重合时期,但中国企业尚未在国际社会得到证明。
苏丹的请求,无疑同样是解了中国的燃眉之急。
这一工程不仅扩大了中国水电产业的市场范围,更推动了中国企业对国际标准和规范的理解,同时也向非洲受援国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效率、质量和能力。
麦洛维大坝修建完成之后,中国海外水电投资建设由此进入高潮,可谓是合作共赢、受益匪浅。
参考资料:
罗建波,刘鸿武. 论中国对非洲援助的阶段性演变及意义[j]. 西亚非洲, 2007(11):25-30.
张海冰. 发展引导型援助——中国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对外援助 2014(白皮书)[eb/01].
[中非]蒂埃里·班吉,肖晗等译. 中国,非洲新的发展伙伴[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2:11.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非洲电力市场规划研究[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6:1.
[苏丹]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跨越两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史月译,时事出版社,2014,2:50-72.
刘宝莱. 记苏丹前国家主席尼迈里访华[j]. 阿拉伯世界. 2004(2):23.
江涛. 中国对苏丹的援助:过程、动因与调整[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增刊:198.
戴新平, 马宏伟. 苏丹—新的石油输出国[j]. 阿拉伯世界, 1999(4):32-33.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